2025.04
来源:河北省艺术中心
发布时间:2025-04-15 18:05:49
数字技术拓展传统戏曲艺术内涵和外延,青年艺术人才传承舞台艺术精华。传统舞台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拓展,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让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。春天万物生长,戏曲艺术也在生发新的力量。
从环境式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火爆“出圈”,到各个戏曲剧种的“二创”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,再到沉浸式戏曲《黛玉葬花》将虚拟现实(VR)技术等引入戏曲,戏曲正借助舞台技术、媒介技术、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创作理念、表现形式、观演关系、传播途径,丰富自身的艺术内涵,并吸引新的知音。
看戏,不一定要在剧场。随着中国第一部电影——京剧电影《定军山》问世,戏曲就与屏幕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新中国成立后,第一部彩色电影归属越剧影片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。随着时光的沉淀,戏曲电影成为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,不同年代均有代表性作品亮相银幕。近年来,4K、8K、3D、杜比全景声等技术不断推动戏曲电影走向高品质、精致化。粤剧电影《白蛇传·情》以极具古典风韵的视听质感,吸引无数年轻观众;京剧电影《锁麟囊》运用8K科技,带来超高清晰度和宽广色域,让观众耳目一新。
在大银幕上看戏曲,震撼感、仪式感都很强;而在电视荧屏上看戏曲,则更多一份日常陪伴的守候与温情。多年来,以央视“空中剧院”为代表,一批电视节目将各个剧种的精彩大戏带到千家万户。戏曲在与电视的“联姻”中,逐渐完成了从舞台演出录播到戏曲元素与其他视听语言融合碰撞、擦出新火花的蜕变。近年来,包含戏曲小品、跨界演绎、戏曲真人秀等在内的戏曲综艺,让戏曲艺术触达更多受众。无论《非常有戏》《叮咯咙咚呛》《拿手好戏》,还是《中国戏歌》《国风超有戏》,抑或《戏宇宙》《戏码头》,戏曲综艺将戏曲片段、知识掌故、戏曲人物故事等以更加轻松的方式呈现给观众,并与文旅体验相结合,实现戏曲艺术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普及,助力相关事业、产业发展。
当今,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人们欣赏戏曲带来了更多选择。在各类视听技术加持下,戏曲艺术云演播风生水起。例如,国家京剧院与某新媒体平台合作推出的传统大戏《龙凤呈祥》云演播,应用5G、4K高清、杜比全景声以及多视角、多屏同看等技术,不仅让戏曲之美分毫毕现,个性化的观看视角还赋予戏曲观演以时尚气息。观众还可以在线留言互动,透过屏幕观看戏曲竟也有了几分现场感。
不同时代都有居于主流地位的媒体形式,搭上这趟快车,传播效果自然事半功倍。除了短视频,游戏也是当今年轻人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。一些深具文化责任感的游戏开发方积极从戏曲中寻找灵感和资源,手机游戏《京剧猫》、单机角色扮演游戏《古剑奇谭三》、三国题材策略游戏《小小霸主》等,都不约而同地将戏曲元素融入游戏设计之中,在潜移默化间向玩家展现戏曲之美,戏曲也借助数字化手段得以更广泛地传播。
新的媒介形式让戏曲的演绎与传播有了新的可能。与传统的全本戏、折子戏演出不同,新媒体的片段化、娱乐化特点更为明显。相较于完整的作品、系统的知识、丰富的掌故,新媒体更善于传播包容性、丰富性、普泛性更强的戏曲文化。用户也许无法通过新媒体所展现的戏曲元素获知一部剧目、一个行当、一个剧种的全貌,但足以从中获得一种文化印象、一种文化感觉。后者之于传统戏曲当代传承、传播的价值,可能被人们尤其是戏曲从业者低估了。与其担心新媒体让戏曲“走了样”,不如考虑一下,铺天盖地的电影预告片、“二创”视频,可曾令电影艺术“走了样”?一名连戏曲短视频都会快速划走的用户,难道会主动购票去看“不走样”的戏曲吗?不少网友表示,自己是通过新媒体接触到戏曲,最终走进剧场、“入坑”成为戏迷的。对于观众的基本认识水平、审美能力,应该给予充分信任,少人问津、孤芳自赏才是大危机。
戏迷、票友历来属于小众群体,带有古典主义色彩的艺术形式,也不宜仅以粉丝数作为衡量其发展水平的标准。不断创新迭代的舞台技术、媒体技术、数字技术推动戏曲文化走近当代年轻受众,让戏曲和带有戏曲元素的其他艺术形式活跃于主流文化消费市场,活跃在年轻人的社会生活之中,静水流深、润物无声但坚定有力。当然,不可能每一个对戏曲之美发出过赞叹的人,最终都能成为铁杆粉丝。
正如不一定有多少读者认认真真读完过《红楼梦》,但这并不妨碍《红楼梦》代代相传、有口皆碑,并通过赋能其他艺术形式、产业形态而大放异彩。有时候,哪怕一份朦朦胧胧的熟稔与亲近,对于古典艺术的传承弘扬来说,意义已然不容小觑。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来讲:“流水不争先,争的是滔滔不绝。”
评 论
无论在哪儿看戏,首先要有“戏”
嘉纳
科技改变生活。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与悠久历史记忆的戏曲,当然也不例外。
近年来,科技前行的步伐如翻涌的浪潮,澎湃有力,滚滚向前。戏曲也被这浪潮裹挟着,不断拓展创作边界、拓宽传播渠道。
从能让演员与观众近距离同频共振的剧场舞台,到可以观察演员细微表情变化的线上演播,再到形式灵活多变、内容轻松有趣的短视频传播,戏曲宛如一缕灵动的清风,轻盈跨越地域与时空的界限,把独有的艺术芬芳,洒向更广阔的天地,给传承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机遇。
但在这场传播变革里,无论戏曲以何种独特形式展现自身魅力,扎实的内容永远是其长久立于时代舞台的根基。
扎实的内容,是舞台艺术精品的立身之本。有一种观点认为,剧场之所以叫“场”,是因为它拥有一种类似于力场、磁场的“场”。如果你不“在场”,便永远无法体验到戏剧真正的奥秘;而你一旦“在场”,台上的演员与台下的观众能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听觉、视觉、心跳、呼吸、情绪的同频共振。在这样一个“场”中,真正能够触动观众心弦的必然是生动的故事、丰满的人物、精湛的表演、流畅的呈现,而非单纯的恢宏场景与华丽制作。
扎实的内容,是各类环境戏剧的立业之本。无论是“现象级”环境式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,还是引入虚拟现实(VR)体验的沉浸式戏曲《黛玉葬花》,抑或是边游园边看戏的昆曲《浮生六记》,这些打破传统观演“第四堵墙”的戏剧(暂且将他们都归入环境戏剧的范畴),无不源于成熟且有一定观众基础的艺术经典,再经过更适合演出环境的改编与科技等舞台手段的加持,让经典显现出更具时代魅力的新活力。
扎实的内容,是戏曲互联网传播的流量之本。在各大院团的线上演播剧目名录里,皆是近年来创作的思想精深、艺术精湛、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精品,这些作品无疑是高点击量、高浏览量的坚实保证。在传播更为迅猛的短视频平台,以或温情或俏皮的形式普及戏曲真东西、真本事的作品,往往比蹭戏曲流量博眼球的内容更能吸引眼球。
版权所有 © 河北省艺术中心(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)技术支持:河北日报客户端
冀ICP备20002253号
河北省艺术中心(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)
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3号
0311-878877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