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艺术普及

2025.08

25

剧院天地丨不提前做功课,就不能进剧场吗?

来源:中国文化报

发布时间:2025-08-25 16:26:18

最近,在某社交网络平台上,一则关于“走进剧场前,观众是否应该提前做功课、了解背景知识”的帖子引发了讨论。有人认为,观众很难穷尽各类戏剧所涵盖的话题,提前补充背景知识能够提升观演体验;也有人主张,需要观众预习才能看懂的剧目,本身就不算是合格的作品。事实上,这两种观点并非对立——观众不同的观演习惯值得尊重,但剧作的叙事责任绝不能完全转嫁给观众。

观众观看什么类型的剧目,是否要为特定的观演行为提前做知识储备,都是自选的观演习惯,本就无可厚非。诚然,舞台艺术存在一定程度的观演门槛。比如由文学巨著改编而来的剧目,或涉及特定历史事件、跨文化背景的剧目,观众若对文学、哲学、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,面对舞台上纷繁的意象与隐喻,难免困顿。

这种观演门槛是由文本厚度与历史纵深等因素构筑的,本质上是舞台艺术作品思想锐度的保障。实践层面上,也不乏创作和演出团体会特意制作观演手册,梳理人物关系和关键情节,在尊重戏剧文本复杂性的同时又顾及大众的认知需求。可见,适度的前置学习能转化为审美愉悦,但这始终应是观众的自由选择,而非强制义务。

然而,当下戏剧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倾向——部分创作者将“看不懂”归咎于观众准备不足,反而忽视了自身在戏剧创作中存在的叙事缺陷。在短短两三个小时里把一整台戏的故事讲清楚,让多数观众看明白,考验的是创作者的专业能力和功底。若将“讲好故事”这一基本职责偷换概念为“考验观众”,难免本末倒置。如果一部戏需要大部分观众查阅资料才能理解基本剧情,与阅读理解考试又有何异?

观众在观演前的知识准备,应当是激发兴趣的“引信”,而非弥补缺陷的“补丁”。创作者可以提供观演手册,但不应替代舞台上的故事叙事;观众可以选择主动探索,但不应被迫承担解谜义务。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应当像精心设计的建筑,专业人士从中品读结构美学,普通访客也可以舒心使用这片空间。不妨看看那些历久弥新的戏剧文本——它们不会挑选观众,观众走进剧场,就能被角色命运牵动心弦,可见艺术表达与叙事清晰完全能够共存。

戏剧的本质是共情的艺术,而非知识的竞赛,创作者有责任用专业能力构建通往作品的桥梁。当创作者以真诚的态度对待观众,扛起戏剧叙事的责任,艺术深度与观赏门槛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



版权所有 © 河北省艺术中心(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)技术支持:河北日报客户端

冀ICP备20002253号

河北省艺术中心(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)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3号0311-87887730